張烈:南戲的起源和傳播——兼談潮、泉戲劇對南戲的傳承
發布時間: 2021-01-01作者: 管理員閱讀:
作者: 張烈,國家一級編劇,代表作《張協狀元》等。
南戲,"南曲戲文"的簡稱,對應于"北雜劇"也稱之為"南戲"。
南戲起源于宋代。是她最早確立了由演員分行當(生 、旦、凈 、末 、丑 、外、貼)扮演角色演述故事這一戲劇的本體地位;是她最早確立了虛擬寫意的中國戲劇表演風格; 是她最早創立了分場次,演員妝扮,運用唱、念、做 、舞表演的程式化的演出格局。南戲倡導"戲樂"精神,講究場面冷熱相濟,為后世戲劇"無丑不成戲"提供了最先范例……南戲是我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近、現代許多劇種都與南戲有著傳承或輾轉傳承關系。
一、南戲起源于浙江溫州
明人葉子奇在《草木子》中載∶"俳優戲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明人祝允明《猥談》∶"南戲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明人徐渭《南詞敘錄》∶"南戲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 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故劉后村有"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之句?;蛟菩烷g已濫觴,其盛則自南渡,號曰'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當代著名學者錢南揚在《戲文概括》中斷言∶"戲文發生的地點當在溫州,毫無疑問。"
明人記述指明南戲源于溫州。宋元時代由溫州人編演的大量南戲劇作也說明了這一點。劇作除《趙貞女》、《王魁》外,尚有九山書會編寫的《張協狀元》,溫州書會編演的《祖杰》,九山書會捷機史九敬先編寫的《董秀英花月東墻記》,永嘉書會才人編寫的《劉知遠白兔記》,高則誠編寫的《蔡伯唱琵琶記》、《閔子騫單衣記》等。大量劇作的出現不難想象當時南戲在溫州的演出之盛。在現在能夠讀到的最早的南戲劇本《張協狀元》中也透露南戲源于溫州的諸多信息。
《張協狀元》是根據《狀元張葉傳》重新編演的。"《狀元張葉傳》前回曾演,汝輩搬成。"(見《張》劇第一出),"九山書會,近日翻騰,別是風味。"(見《張》劇第二出)。"翻騰"即重新編演。重新編演主要不是內容的變異而是演出形式的創新。"似恁唱說《諸宮調》,何如把此話文敷演。"(見《張》劇第一出)。"一個若抹土搽灰,趨槍出沒人皆喜。況兼滿坐盡明公,曾見從來底,此段新奇差異,更詞源移宮換羽。大家雅靜,人眼難瞞,與我分個令利。"(見《張》劇第一出)?!稜钤獜埲~傳》是"汝輩搬成"?!稄垍f狀元》是九山書會"翻騰",——翻騰出一段新奇。不再唱說諸宮調,而把話文敷演。劇中"末泥色"(扮張協的生角)在戲場上"暫籍軋色"問∶"學個張狀元似像?"(見《張》劇第二出)。這似乎透露以演員扮演角色演述故事這種南戲演出形式開始于《張協狀元》。演出的新奇引領九山書會發出豪言∶"要奪魁名,占斷東甌盛事。"(見《張》劇第一出)。溫州古稱東甌,九山書會顯然是在溫州奪魁名,在演出繁盛的溫州同其他演出形式一爭高下 ("分個令利")。
有學者對明人的記述提出質疑,認為明人的記述距南戲起源已達四百年,時隔久遠,未必確切。認為南戲起源不在溫州,似在泉州。我以為現在距南戲起源已達八百年,四百年前可稱"中間站"。作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在月球 上觀察天體總比站在地球上看得真切。明人記述未必不可信。何況徐渭雖是浙江人,卻曾到過福建,《南詞敘錄》恰是在福建寫成的。祝允明雖是蘇州人,卻曾在廣東興寧當過縣令。他們對潮、泉的早年演劇無所見未必無所聞。他們不記潮、泉的演劇,偏記南戲"謂之溫州雜劇","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這決非憑空臆想,會是有據而錄的。
有學者認為南戲不產生在溫州 一個"點"上,而是產生在杭州 、溫州 、福州 、福清 、泉州 、漳州一條"帶"上。此說難以令人信服。試想,在同一時期內,不約而同在這一條地域不算狹窄的"帶"上,同時產生的南戲這種演出形式,是不可想象的。必定有先有后,先者為源,后者為流。任何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自它形成之時起,就不會凝固在一時一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觀眾審美情趣的變化,其他藝術形式的浸潤,它會變異,或稱創新。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向周邊流播,每到一地,結合當地的民俗風情,觀眾的審美習慣、語言習慣,當地藝術形式的浸潤,它也會變異。戲劇總是不斷改變自己以獲取盡可能多的觀眾來求生存、求發展的。福建莆仙戲保存有《張協狀元》,梨園戲保存《朱文太平錢》。不只是文本的保留,而能鮮活地呈現在舞臺上,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南戲的活資料,十分珍貴。但莆仙戲到底是莆仙戲,梨園戲到底是梨園戲,不同于南戲。這恰恰印證他們傳承自南戲,是經長時間的藝術實踐,將南戲變異、創新最后取代南戲而形成的地方戲曲劇種。
源是涓涓之水,形成流才浩瀚壯闊。溫州是源頭,卻是杭州、溫州 、福州 、福清、泉州,還包括潮州,在這一條"帶"上,最早開創了南戲的輝煌。
還有學者以所有劇種總以當地聲腔作依托,而溫州南戲沒有土生土長的腔調(溫州腔)作依托,認為南戲不源于溫州。這觀點難以茍同。
首先,溫州腔是存在的。祝允明在《重刻中原音韻》中載∶"不幸又有南宋溫浙戲文之調。""溫浙之調"不就是溫州腔嗎?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載∶溫州南戲"其曲則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不葉宮調。"將宋人詞與流行于溫州的里巷歌謠組合,自然不葉宮調,其實是難葉宮調,這是溫州腔的特征?!稄垍f狀元》采用了《福州歌》、《福清歌》、《臺州歌》等外來歌謠,也采用了《吳小四》、《趙皮鞋》、《鵝鴨滿渡船》等民間小調。其中《福州歌》、《福清歌》、《臺州歌》是傳入溫州經溫州變異改造的溫州地方歌謠。福州 、福清、臺州、溫州,語言不同,不經改造,難在溫州傳唱。將地方歌遙、民間小謠和宋人詞組合,用未搬演南戲,是溫州的創造,也創造了溫州腔。
溫州南戲是采用"正字"演唱的戲劇。它不用溫州方言,而采用"溫州官話"演唱。溫州官話是中州音在溫州變異的產物?!稄垍f狀元》中夾有溫州方言 ,而劇本卻是采用溫州官話編寫的。再是,宋人詞也難用溫州方言演唱。溫州方言流行地區很小。不像其他地方方言可以流行一片較大地區。很早以前溫州就是商埠,經貿活動活躍。北人南來,南人北往,特別是南宋建都臨安后,大批北方人的到來,溫州成了南人北客五方雜處的商業城市。溫州毗鄰福建,同福建的人文交往猶為頻繁?,F在溫州的洞頭縣 、平陽縣 、蒼南縣的大片地區的群眾還習慣用閩南話、福州話作交流語言。計劃經濟時期的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建的福鼎 、福安、寧德地區的六大公司都在溫州設有辦事處,他們物資供應由溫州劃撥。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溫州方言外來人不懂。于是經長期積累,形成了約定的外來人能懂的地方語言一溫州官話,戲劇總以獲取盡可能多的觀眾求生存、求發展的。溫州南戲采用溫州方言演唱將不成氣候,采用溫州官話才可跨出溫州,走向全國?,F在仍活躍在舞臺上的溫州甌?。ㄔQ"溫州亂彈")、永嘉昆劇就是以溫州官話演唱的。這兩劇種的流行地區曾北至浙江的臺州 、黃巖,西 至浙江的龍泉、景寧,南至福建的福鼎 、福安、寧德 、建甌、建陽...被這大片地區的觀眾接受。再是,從溫州的地方文獻資料中也未曾發現用純溫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存在。溫州南戲采用"正字"演唱,溫州腔也就缺乏地方個性,在流播過程中易被其他聲腔同化、衍化,溫州腔顯得不章。不彰不等于不存在?,F在還存活在舞臺上的永嘉昆劇,它傳承自南戲,是南戲嬗變、發展的產物。它未被正統昆?。ㄖ赣?quot;水磨腔"演唱的昆?。┩?,永嘉昆劇就有溫州腔的遺韻.南戲起源于溫州,毫無疑問!
二、杭州——南戲演出最繁盛的都會
戲劇是與觀眾相依存的。觀眾的多少顯示戲劇的興衰。南宋建都臨安(杭州)后,南北分治,出現了一百四十多年的相對穩定。大批北人南移,帶來中原地區的先進生 產技術 ,經濟空前發展。人口大量集中,使杭州成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方的大都會。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群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激增 ,激發了南戲的發展。南戲傳入杭州,杭州成了南戲演出最繁盛的地方?!讹L流王煥賀憐憐》、《樂昌公主破鏡重圓記)"盛行都下"。古杭書會編演《小孫屠》,古杭才人編演《宦門子弟錯立身》。杭州出現了南戲編演團體。第一本由文人編寫的南戲《王煥戲文》(太學王可道作)也出自杭州。杭州及其周邊地區涌現了大批南戲作家。杭州創造了南戲的空前繁榮。
演劇最繁盛之地不一定是劇種產生之源。試以現代一些劇種的產生 、發展說明這一點。越劇起于浙江嵊縣,盛演在上海 、杭州;黃梅戲源于湖北黃梅,盛演在安慶、合肥;評劇源于河北唐山,盛行卻在北京 、天津 、沈陽 、長春……這些劇種正賴大都會的盛演走向成熟,不斷創新,獲得發展。南戲正是賴杭州的盛行,改變早期的原始粗糙,重在逗樂調笑,轉變為認真地演述故事。杭州還是最大的南戲傳播之源,使南戲在被昆劇取代之前成為幾乎涵蓋全國的大劇種。
三、南戲盛行和元雜劇的消亡
南宋滅亡。元朝建立,定都大都(北京)。由宋金雜劇演化形成的元雜劇在北方崛起。成了和南戲抗衡的大劇種。涌現關漢卿、白樸 、馬致遠 、鄭光祖等大批劇作家和大量劇作,創造了元雜劇的輝煌,還漸漸形成北劇南移,南戲北侵?;ハ酄帄Z觀眾的局面。南戲終以善于創新和生動活潑的演出形式贏得了北方觀眾的歡迎。一些雜劇作家也投入了編寫南戲的行列。清張大復著的《寒山堂曲譜》引題《蕭淑貞祭墳重會姻緣記》注云∶"江浙省務堤舉大都馬致遠干里著,號東籬",雜劇《殺狗勸夫》作者蕭天瑞也作過南曲戲文……。關漢卿在雜劇《望江亭》中也引入南戲表演,用來取悅觀眾。
《望江亭》第三折末尾∶
(李稍唱)【馬鞍兒】想著想著跌腳兒叫,(張千唱)想著想著我難熬,(衙內唱)酪子里愁腸酩子里焦。(眾合唱)又不敢著旁人知道,則把他好香燒,好香燒。咒的他熱肉兒跳!
(衙內云)這廝每扮南戲哪!
有人認為《望江亭》中的這段南戲明人添加。根據是刊刻于明嘉靖四年(1525 年)的《詞林摘艷》中有一支《馬鞍兒》曲與其相近。
曲文是∶
【馬鞍兒】雁兒雁兒則在天邊廝叫。叫的奴家心內焦。翻來復 去睡不著,好著我傷懷抱。買一炷好香燒,負心的你不來呵,我咒你熱肉兒跳。
一般來說,民間歌謠往往傳唱在前,刊刻在后,甚至刊刻甚遲。這支《馬鞍兒》或許在元時早就傳唱。以此斷定《望江亭》中的這段南戲為明人添加,似覺理由不足?!稄垍f狀元》第四十二出也有一支《馬鞍兒》,只是字格不同,或許腔格也不同,也或許《望江亭》中的《馬鞍兒》是它傳唱過程中的演變也未可知。,為向觀眾逗笑,《望江亭》加入南戲,與早期南戲的演出目的相近?!稄垍f狀元》第二出"中間惟有笑偏饒,教看眾樂陶陶",再是,其逗笑手法也與《張協狀元》的一些逗笑場面相似。以此推斷,《望江亭》中的這段南戲未必明人添加,或許元時已有。其實不管明人添加還是元時已有,南戲的新奇受雜劇觀眾歡迎,據此可見一斑。
元雜劇每劇四折,結構緊湊,卻不免刻板,南戲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受出數限制,顯得揮灑自如;如雜劇一人唱到底未免單調,南戲根據劇情需要每角 可唱,采用獨唱 、輪唱 、合唱多種形式,顯得生動活潑。隨著南戲的廣為傳播,元雜劇最終消亡。
四、潮、泉戲劇對南戲的傳承
戲劇是由誰傳播的?是人與物。人是物的攜帶者。人,包括步人(表演者)、文人(劇作家)、最重要的是一般百姓。他們人數最多。流動量最大。攜帶的信息量也最大。當時,戲劇是人們的主要娛樂形式,百姓是觀賞者。他們中的一些人往往還會相互歌唱,自娛自樂。物,主要是戲本,句括刻本 、抄本。戲劇屬于俗文學范疇,戲本是通俗讀物。書坊刻書除供藝人使用外,主要是向一般百姓發售。牛津大學藏嘉靖刻本《荔鏡記》卷末告白∶"以便騷人墨客閑中一覽"。其"騷人墨客"顯然不指戲劇演藝人員 ,而是觀眾,或為戲劇愛好者。俗諺"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走著瞧,瞧什么?瞧戲——瞧吟唱戲本的同時腦海中想象出來的戲。戲本盛行體現戲劇的繁榮。戲本在戲劇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
萬歷刻本《荔枝記》中記有刻書有望"閩建"。"閩建"當指福建的建寧、建陽。建陽及其鄰近的南平 、順昌是紙張生產地。建陽還處在浙閩潮陸上交通的重要通道。這說明當時浙閩潮戲劇交流頻繁。而潮州戲文在閩北刻印,還說明潮州戲劇演出的繁盛。
1958 年揭陽縣出土嘉靖抄本《蔡伯皆》,1975 年潮安出土宣德抄本《劉希必金釵記》,這是我國古考史上的重大發現。加上嘉靖刻本《荔鏡記》、萬歷刻本《鄉談荔枝記》、萬歷刻本《金花女》,為南戲發展史和潮州戲劇史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文字研究資料。
溫州南戲有《劉文龍菱花鏡》,福建梨園戲有《劉文良》,潮州發現《劉希必金釵記》,戲名不同,卻演同一故事,而演唱形式也有差異。溫州南戲《劉文龍》以"正字"演唱,或許夾有溫州方言(劇本不存,難有佐證)。潮州《金釵記》以"正字"演唱,夾有潮州方言。而梨園戲《劉文良》純由方言演唱,這恰恰證明南戲在傳播過程中的變異。因時而變,因地而變,是戲劇發展的規律。
宣德抄本《新編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劉希必金釵記》中書有"宣德六年六月十九日"字樣。如果把"正字"二字理解作"正音",也即"潮州書面語言"或"潮州官話"的話,那么,早在 1431年之前(宣德六年為 1431年),潮州已有非正字戲劇,也即方言戲劇的存在,否則是沒有必要特別注加"正字"二字的。后出的潮州戲文刻本也證明了明時潮州方言戲劇的盛行。萬歷刻本《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注明"鄉談","鄉談"當為方言戲劇。嘉靖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注明"潮泉"。"潮泉"是聲腔,也是語言。萬歷刻本《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則直接注明"潮調"。"潮調"是聲調。"鄉談"是語言"潮調"是"鄉談"的依托。這也說明"潮州腔"的存在。正字戲劇是潮州 正字戲的源頭,而"鄉談戲劇"當是潮劇的前身。如果這種觀點成立的話,說明南戲的傳承出現了兩種方式;一是正字傳承,二是演化為地方戲曲劇種。
南戲在較大地域內被昆劇傳承,形成幾乎涵蓋全國的大劇種。如果將昆劇視作"雅部",將所有地方劇種視作"花部"的話,即么,花部早在雅部形成之前已經出現。"水磨腔"產生于明嘉靖年間,若以梁辰魚編演《汽紗記》作昆劇產生的起點的話,(編演《浣紗記》在隆慶末期,約為 1570 年,而潮州方言戲劇是在 1431年前已經出現。)還說明"花、雅"兩部在"雅部"形成之日起即已相互角逐。
昆劇在藝術實踐中形成格律,這是了不起的創造。有了格律,制曲者(劇作家)有格可依,度曲者(演唱者)有格可循。恰又是格律的嚴謹使昆劇自我凝固,難變少變。而地方劇種卻以不斷創新創造輝煌。這是昆劇逐漸衰落的原因之一。潮泉一帶有昆腔難存昆劇可作印證。
昆劇和眾多地方劇種傳承自南戲,恰又是這眾多劇種(包括昆?。┑牟粩鄤撔?、發展,最后取代了南戲。南戲消亡了。子孫繁衍祖體消亡是自然規律。南戲完成了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