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岡:張協狀元校釋
發布時間: 2013-07-06作者: 管理員閱讀:
作者:胡雪岡,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北宋之交,中國戲劇的成熟形態——戲文在溫州產生。到了元代,戲文又稱南曲戲文,以此與北曲雜劇相區別,而南戲實即是南曲戲文的簡稱?,F知宋代的戲文共有六種,其中溫州戲文占了四種,即《王魁負桂英》、《趙貞女蔡二郎》、《韞玉傳奇》及《張協狀元》,而《張協狀元》又是碩果僅存的傳本,正如張庚先生在《戲曲藝術論》中所說:“產生第一個劇本就是我們中國最早的一個劇種叫做南戲?,F在還保存著最老的南宋時的一個南戲劇本叫做《張協狀元》。劇本的出現,標志著各種藝術手段開始統一在一個目的之下,為表現共同的內容服務?!?br/>南戲為什么能在溫州產生?概而言之,首先是兩宋時期溫州的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所謂“其貨纖靡,其人多賈①”。北宋熙寧十年(1077),永嘉縣稅務的商稅高達二萬五千余貫,是全國各縣平均商稅的七倍②。并設立市舶司,開展了對外貿易。其次,作為戲劇藝術發展的內在因素,它與溫州地域文化的歷史積淀和傳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所謂“甌俗多敬鬼樂祠”、“俚俗以神為戲事”;民間盛行儺歌、儺舞和鄉儺;有竹馬和百戲;有講史、小說及書林、書會等民間藝術團體;有傀儡戲、影戲、南諸宮調、唱賺及宋詞吟唱;也有“行處時時聽踏歌”③、“聽唱三更羅里論”④的民間歌謠;此外還有瓦子、露臺、棚欄,為南戲的演出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更為主要的是“九山書會”的才人們,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在繼承宋雜劇表演伎藝的基礎上,終于使我國長期存在的泛戲?。ɑ虺跫墤騽。┬螒B而蛻變、建構為成熟的戲劇樣式,而《張協狀元》可說是泛戲劇形態向“真戲劇”質變的鮮明標志,從而把中國戲劇史納入自己的發展歷程,正如魏建功先生所說“《張協狀元》是戲文的‘大輅椎輪”⑤,即創始者。錢南揚先生在《南戲概淪》中也說:“在戲劇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的紀元?!?br/>
《張協狀元》的藝術體制及其藝術特色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角色體制的建立。南戲生、旦、凈、丑、末(副末)、貼、外等七色俱全,除男女主角的生、旦外,改扮的劇中人物達三十多人。明胡應麟《莊岳委談》云:“南渡始見凈、丑之目”?!俺蟆苯强烧f是“九山書會”才人所創始,從而構成凈、丑、末三對面的插科打諢,相映成趣,逗人笑樂,而成為南戲傳統的藝術特色。生角則由宋雜劇的“末泥”發展而來,所謂“末泥即生”⑥。
二、曲牌體的誕生。南戲通過引子、過曲、尾聲構成曲牌聯套體式,而北曲則無引子。南戲曲調的特點是“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⑦。此外還包括諸宮調、唱賺、大曲摘遍等音樂成分?!稄垍f狀元》中所用不同名稱之曲,凡一百六十四種,其中民間歌謠為六十六種,如【麻婆子】、【臺州歌】、【福清歌】等,唐宋詞為五十五種,各類聯套計四十六套,其中諸宮調聯套達二十七套。這種諸宮調聯套在明清傳奇中仍沿襲使用,而成為南曲曲牌聯套的主要格式,明凌濛初在《南音三籟•凡例》中曾說:“向來之曲,多帶諸宮調以成套者?!?br/>南戲凡在場角色均可唱,此外有對唱、分唱、接唱、同唱,也有在場角色全體的合唱,以及幕后的幫合唱。如三十二出貼唱的一曲【雁過沙】,其中“被人笑嫁不得一狀元”,作“低聲(唱)”,以表達王勝花羞愧而難以言說的心理狀態,接著則由后臺的幫合唱,從而增強悲劇的氣氛和情調。四十五出的一曲【鵝鴨滿渡船】,由四個角色分唱,而且還合唱兩次??梢娖潴w式是相當自由靈活的,以致最終取代北曲雜劇而繁衍至今,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三、溫州腔的形成。中國的戲劇是以曲為本位的,所以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指出:“故真戲劇必與戲曲相表里?!泵髯T拭髟凇吨乜獭粗性繇崱敌颉分性岢觥皽卣銘蛭闹{”的論斷?!皽亍弊之旑^,就是溫州腔。從八百多年前《張協狀元》的溫州腔開始,嬗變、繁衍、發展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海鹽、余姚、弋陽、昆山、潮州等五大聲腔,形成了南曲戲文的一代之盛。因為每一種聲腔,實際上就是一個劇種。而聲腔不僅是標志劇種特點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劇本賴以傳播和生存的基礎。
四、唱、念、做、舞的綜合。在《張協狀元》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九山書會”的才人們善于吸取各類伎藝的藝術因素,從而達到一種高度的綜合。元夏庭芝《青樓集志》云:“宋之戲文乃有唱念,有諢?!痹凇稄垍f狀元》中還使我們看到虛擬性的表演,從而使舞臺時空的流動性與假定性得到了相互的融合,這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完成的,如四十出張協離開京都“走馬上任”,通過合唱“不覺過了一里又一里”,走了四個圓場,便從京都到了五雞山,而時間則由白天轉入“夜月輝輝”的夜晚,顯示了“一個圓場百十里,一段慢板五更天”的中國戲曲虛擬表演的藝術特色,并獲得觀眾的審美聯想和審美評價,當然其中也保留有粗疏的以人擬物的痕跡。
《張協狀元》通過分場的舞臺處理,隨著上、下場,場景與環境隨著變換。這種上、下場本身就突破了舞臺時間、空間的限制,從而使之具備了宏大的結構體制,展現了復雜而廣闊的人生場景。溫州南戲又是以“代言體”作為其最重要的藝術特征,完成由敘事體的講唱到代言體的扮演這一關鍵性轉變。它的歷史價值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張協狀元》是描述張協富貴后負心棄妻的故事。全劇除張協與王貧女婚變糾葛的主線外,還有王德用父女與張協聯姻的副線,從而相互生發而構成戲劇的矛盾沖突。劇本較為深刻地刻畫了張協刻薄、自私、狠毒、偽善、狡詐的丑惡嘴臉,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勤勞、樸實、善良的王貧女,以及助人為樂、仁厚詼諧的李大公和李大婆,在作者的筆下,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
這里仍有一個值得加以商討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張協的拒婚與劇本的大團圓問題。張協的拒婚,以張協自己的話來說:“謾接絲鞭成何用?思之貧女,要成鸞鳳。近日渾如夢?!币蛲鮿倩▽橐龅囊笫恰拔丛椤?,所以他首先考慮的要除掉貧女,劍斬貧女為的就是殺人滅口,就是為今后的再贅豪門、再接絲鞭掃除障礙。所以他的性格前后是基本一致的,拒婚與再婚都是維護個人一己之私利,如張協口口聲聲說自己“求名我不在求妻”,“只為求名不為妻”。儼然是一位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實際上正顯示了他的狡猾和偽善。他既嫌棄王貧女的“貌陋身卑”,也厭惡王勝花的“甚嬌媚又人人意”,意謂有什么“嬌媚”能中人的意。張協的“求名”,實即功名權勢、釣名欺世,而所求的“妻”以他自己的話來說“樓頭有女顏如玉,自度此生慳分?!?。所以全劇自始至終充溢著對張協的揭露和批判,他與王貧女的再次結合,在張協是身懷鬼胎的權宜之計;在王貧女是心有余悸的茍從和無奈。在這種喜劇式大團圓結局的背后,隱藏著人世多少莫可名狀的辛酸,更加反襯了王貧女不能自主而忍氣吞聲的悲慘境遇,當然其中也留下某些調和妥協的印記。
錢南揚先生是前輩功底深厚、貢獻巨大的南戲研究專家,篳路藍縷,功不可沒。本書的校注是在錢先生《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和王季思先生主編《全元戲曲張協狀元》(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的基礎上進行的,借鑒參考受益良多,凡加引用之處均一一注明。這次校釋采用以《古本戲曲叢刊》影印的《永樂大典》本的抄本為底本。由于學識淺陋,不當謬誤之處,尚祈方家讀者批評指正。
最后,對張烈改編《張協狀元》獲得突破性的成功,表示由衷的祝賀,不僅使古老的《張協狀元》南戲重放光彩,而且使我們的老祖宗——“九山書會”的才人們感到欣慰而含笑于九泉!
注釋:
① 宋程俱《北山小集》卷二二《席益差知溫州制》。
② 參見《宋會要輯稿》16之七至八。
③ 宋徐璣詩:《壬戌二月》。
④ 葉適詩:《水心即事六首兼謝吳氏表宣義》。
⑤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 椎輪之質?!焙蠓Q創始者為“大輅椎輪”。
⑥ 明王驥德《曲律》。
⑦ 明徐渭《南詞敘錄》。
下一篇:侯百朋:甌歌與溫州戲文